专业团队

天元汇聚各领域精英律师,拥有200余名合伙人,800余名律师及专业人员,凭借深厚的执业经验和项目经验,为客户提供全方位、跨区域、综合性、一站式的法律服务和最佳商业解决方案。

专业领域

天元凭借30年法律实践经验和不断创新的执业能力,业务覆盖中国律师主要执业领域和新兴领域,并在诸多领域保持中国顶尖律师水准和跨团队综合服务能力,近年来连续承办了诸多开创先河的交易和极具行业影响力的项目和案件。

洞察资讯

天元律师紧跟行业发展趋势,聚焦法律热点话题,凭借独到视角和市场洞察力,帮助客户了解法律最新变化,用专业的观察、分析与见解助力客户做出更为明智的商业选择与决策。

关于天元

作为国内具有长远历史和深厚文化的领先律所,天元始终以法律服务为根本,不断探索和创新,30年来与中国经济同向前行,在中国15个经济活跃城市设立办公室,在业内享有盛誉。

十年沙海 锁边同行丨天元律师阿拉善腾格里沙漠锁边公益项目十年行
日期:2024年06月27日

“种树植心,行而不辍”石碑在天元公益林迎风伫立,见证着阿拉善沙海变迁、蔓蔓日茂。2024年6月20日至23日,天元管理合伙人任燕玲、李琦,合伙人刘瑛、周世君、孙彦、周研、林海宁、孔晓燕、崔成立,高级顾问王书桐、池晓梅等带领近40名天元律师再次走进阿拉善腾格里沙漠锁边公益基地,履行与这片“苍天圣地”的约定,在吴向荣老师陪伴下重回十年前天元人亲手种下公益林,并共同种下2024新一年的“绿色希望”。天元律师坚持十年奔赴千里,助力绿色公益,践行律师社会责任,彰显天元担当。

种树植心 赤诚不改

风起阿拉善,沙落北京城。阿拉善有1/3面积是沙漠,1/3是戈壁,1/3是荒漠化草原,生态脆弱区占了94%,这里还是三大沙漠巴丹吉林沙漠、腾格里沙漠、乌兰布和沙漠的“握手处”,三大沙漠统称为阿拉善沙漠,沙漠总面积约8万平方公里,被视为我国北方最大的沙尘暴中心和沙尘源地。

 

 

其中,腾格里沙漠还在不断向东移动和扩张,吴向荣老师是中国绿化基金会百万森林计划腾格里沙漠锁边生态公益项目创始人和负责人,他和团队通过种植花棒、沙拐枣、梭梭等沙生植物,有效阻止了沙漠东扩速度,减少了土地沙漠化,促进了区域生态修复,实现了与自然和谐共生及经济发展共享。

 

21年间,吴向荣老师和团队完成造林超过1100万棵,造林面积9.6万亩,锁边长度超过60公里。防沙林带有效地阻挡了腾格里沙漠的东移,促进了贺兰山西麓植被的自然恢复。

 

 

十年沙海 锁边同行

在吴老师和团队种树植心、防风固沙的21年里,天元律师笃行不怠,千里而来共同参与10年锁边公益。自2015年8月天元“种树植心”公益行动启动以来,先后有500名天元合伙人及律师来到阿拉善,共播种下25000棵树,绿化林面积达到2500亩。

给时光以生命,将生命撒播于荒漠之中。在沙漠种树需要完成五道工序:扎草方格、挖坑、栽种、填平、浇水。草方格固沙是世界治沙史的奇迹,被国外成为“中国魔方”。每道工序都是为了让树苗更高效地成活,也都凝结了无数治沙人的经验和智慧。

 


在沙漠中,生命澎湃的力量让我们感动。吴老师说,沙漠里一棵种子能在沙子下等待10年,只为在合适的时机发芽,即使发芽了还可能一瞬间被风吹走。沙漠生长的植物都有顽强生命力,我们种植的花棒属灌木,被当地人称为“沙漠姑娘”,它向下深深地扎根,根的长度会是枝干的6倍,而1棵花棒能有效固沙10平米。

 

党建引领 播种绿色

党建引领爱无疆,公益同行再起航。为庆祝2024年党的生日,天元律师以造福社会的公益初心和大爱情怀,在阿拉善再次种下造绿的树苗,也为家国情怀献上最真挚的表达。在阿拉善沙漠种树,一般树苗是一年成活,三年成树,五年成林,十年树木。6月23日,天元合伙人们重回2015年种植的天元生态公益林,十年后,昔日小小的花棒苗已经长得一人高,在公益林中迎风绽放、生机勃发。

 

4天时间匆匆而过,难忘在锁边基地里偶遇的大雨,天元公益林中种树的身影,无垠沙漠里行进的足迹,蒙文化课堂上红色的传承,以及生态讲坛上种树姐姐分享的植物故事……在最后的交流会上,天元律师立足专业价值,以《国际背景下锁边基地的机遇与未来》《如何打造锁边基地红酒品牌》为题,为基地的未来发展共同出谋划策,贡献天元智慧。“眼泪和欢笑,真知与灼见是2024年天元阿拉善公益行‘未完待续’的最好收尾。”任燕玲律师总结本次活动说。

本次公益行观察员、首都博物馆文博专家杨丹丹分享此行感受时说:来到阿拉善,认识了沙漠守护者、绿洲创设者,对他们做的公益事业心生敬畏;走进律师,也真切感受到了天元人的睿智和担当。作为一个博物馆人,她希望大家将美好的记忆留存下来,讲给更多的人,传播当今历史,对话未来文明。

托物寄情,寓意遥深,天元和锁边基地互赠本次公益行十周年礼物。天元律师用人工智能创作了一幅名为《未来的基地》画作,不只有沙漠、绿树,还有绿洲创设者吴老师,描绘了天元人对锁边基地未来的无限向往和期待;基地则用岩画拓片回赠天元,吴向荣老师82岁父亲吴精忠先生亲自题词为“天元公益以心雄光,十年沙海,锁边同行。”远古和现代交汇,值得铭记的是沙漠里共同奋斗十年的美好记忆和深情厚谊。

 

天元以实际行动践行初心与使命,用不变的热忱回馈社会期许和支持。凭借杰出的公益表现,天元2022年荣获《法治日报》首届律师公益(社会责任)典型案例,并连续在2022年、2023年荣获了CLECSS ESG律所大奖。美丽中国的建设,来自千千万万颗热爱自然、守护生态的美丽心灵。天元将坚持不断尝试与探索,致力为中国的绿色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继续贡献自身的绵薄之力。

 

天元公益行感悟

这次参加种树植心,认识了很多真实的、有温度的人。或许我们终其一生都在寻找一个地方,那里自然有爱、简单快乐、美丽自在、幸福由我。此时此刻,感到心灵是如此的相通,好像抚摸过同一棵神树,走过前辈来时的路。“很多走过的路,都是我们一起种下的树。”或许传承是一种错位的陪伴,在相似的感受里,可以相互沟通,可以行走得很笃定,也不孤单。如同在沙漠里生长出的“达蓝海丽斯”一样勇敢坚强,面对沙漠的无尽苍凉和狂风,优雅得无所畏惧。也像穿着朴素格子衫的种树人,他双脚站稳,从不左右摇摆和踱步,如同那棵沙漠中的神树。

——于璐嘉

 

当我回想起这次腾格里沙漠锁边生态公益行,我的脑海中浮现这样一句话:风可以吹起一张白纸,却无法吹走一只蝴蝶,因为生命的力量在于不顺从。这两天走在上班的路上,每每看到环卫工人为路边的树洒水,我都会想起那棵带着我的名字和期盼的花棒。我为它生长在干涸的沙漠中的命运不平,也坚信它会和其他生长在沙漠中的植物一样坚韧生长。再看到神树下的照片,也很难相信它已经在沙漠中生长了300年,它高大茂密,尽管我们努力踮起脚尖,也无法触及它的树冠,看到它完整的面貌。站在它的面前,我几乎忘了这里是沙漠的中央,只感受到了自己的渺小。

我想这就是生命的力量,生活之于它们,就是一连串足以致命的挑战和灾难,而他们在等一场东南风,一片蔽日云,一场倾盆雨。等待很煎熬,他们在等待中向下扎根,积蓄力量。虽然未必会长得郁郁葱葱,但每一株都有它的价值和力量,三年之后,它将成为沙漠的守卫者。人亦如此,当我们大步走在生活的道路上,不畏前方的挑战与艰辛,走过的荆棘都将变为蔷薇。应了我们的口号,“干,就对了”!

——洪士淳

 

上周,我有幸以律所成员的身份,去到了内蒙古阿拉善,站在“腾格里沙漠锁边生态公益基地”,眼前是广袤无垠的沙漠,我心中涌起一种难以言表的庄重与使命。我们在烈日下亲手种下的每一棵的树苗,都象征着对绿色未来的承诺与期盼。

“种树植心,行而不辍”,这句话不仅是吴老师和基地成员们对环保事业执着追求的写照,更是我们每一个天元人都应该铭记的榜样。今年,恰逢阿拉善腾格里沙漠锁边生态公益项目启动十周年。种树姐姐向我们介绍,这里的“达蓝海丽斯”花棒生命力顽强,一年成活,三年成树,五年成林,十年树木。十年前,天元在这片土地上种下了象征“仁”的树苗,如今它们已茁壮成长,为这片沙漠带来了一抹绿意。

十年后,我作为律所的新人,也来到了这片土地,亲手种下了新的树苗。年复一年,基地见证了一批又一批天元人的到来,我们在这片土地上种下一棵又一棵新的树苗,这既是我们对环境的贡献,也彰显了天元人环保精神的传承与延续。

——李洁

 

吴老师说:“种树人最不怕的就是时间,时间是我们的好朋友”“别想那么多,低头干就对了”。

种树时,我们需要一步步排草方格、挖坑、放下幼苗、培土和浇水,却也很难想象眼前脆弱的幼苗有一天能够抵住风的侵袭、沙的蔓延。而他的团队,确确实实通过 21年的坚持,在腾格里沙漠种下了约1100万棵树,建成长达60公里的生态锁边林,恢复了约96000亩的荒漠化草原。

工作中的我们,每天急急匆匆,似乎总是觉得时间不够用,因而会在焦虑中度过,但是一年到头却又感觉碌碌无为。如果能够像吴老师那样经年累月于一个事业上持续用力,或许我们也可以减少很多不必要的焦虑。

毕竟,不要高估了我们一年或者一天能做成的事情,也不要低估了他们二三十年能做成的事情。

——刘冲

 

或许是姓名中带了树,从小到大,我都对植物有着不一样的情感,也希望自己能够和杉树一样,独立挺拔,为岁月而生长,但又不惧时光漫长。所以一听说有种树植心活动,我就毫不犹豫地报了名。

沙漠原来也是生态系统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我们看到高一米的小树或许已经在沙漠下扎根了六米,锁边不是为了消灭沙漠而是为了让它维持住本来的样子,吴老师团队能种树21年其实没有什么特殊的想法,只是重复且坚定地做自己认为对的事情,然后铸成了长达60公里绿色屏障,这些都让我觉得新奇和震撼。

这次种树植心之旅,见了山川湖海,遇到了很多优秀可爱的人,萌发了一些对自然、对生命新的思考,被基地工作人员的质朴和坚韧深深感动,基地种树的行动还在继续,而我们在阿拉善种下的“达蓝海丽丝”,也会努力地向下扎根,向上生长,然后在漫天风沙中开出美丽的花。

——王杉杉

 

四天三晚的天元阿拉善公益行,“一个人和一棵树”让我们深深感触,深受启发。

吴向荣老师,这位沙漠中的绿色使者,用21年的坚守,不仅在茫茫荒漠中筑起了一道绿色的屏障,阻挡了沙漠化的无情侵蚀,更以他默默的付出,激励了无数人投身到公益事业。一个人的力量或许微小,但当他影响了一群人,这股力量就能汇聚成海,改变世界。

而那棵树,一棵在漫天黄沙中屹立了300多年的树,更让我们感受到了生命的不屈与力量。300年的岁月,即使穷尽所有的想象力,也难以想象它的生命历程。太阳热辣炙烤,风沙紧紧相逼,荒漠沉寂无声,但它默默扎根,向上生长,成为这片苍茫沙海中的生命象征。

一个人,一棵树,在时间的见证下有着改变世界的力量。在这个充满变数的时代,面对迷茫和不确定性,坚守初心,立足脚下,也许就是我们寻找的答案。

——胡燕玲

 

投身于此次阿拉善之旅,我感受到了强烈的触动。十年如一日的“种树植心,行而不辍”的守护,使得我们与这片广袤无垠的沙漠结下了难以割舍的情感纽带。

在腾格里沙漠的怀抱中,我们亲手栽下了一株株坚韧的花棒树。每一次铲子挥动,都如同与大地母亲的深情对话,我们感受到了生命的顽强不屈与坚忍不拔。徒步穿越这黄沙漫漫的荒漠,虽然道路崎岖,步履维艰,但当终于抵达沙漠的深处,我们围坐在篝火旁,欢呼声在夜空中回荡,烟火下我们沉醉,抬头仰望,那繁星点点的夜空犹如一幅壮丽的画卷,成就与满足之感涌上心头。

这次旅程也是一次与同事们共同成长的宝贵经历。我们相互扶持,携手并肩,共同完成了这次充满意义的征程。那些共度的时光,如同沙漠中的绿洲,让我们更加珍惜与彼此之间的情谊,也让我们更加坚定地走向未来。

——应华凯


 

 

相关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