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A
1、面对2025年金融资管法律服务市场竞争加剧与强化责任趋势,您认为金融律师应如何应对?
我们团队长期专注于信托、私募基金、资产证券化及风险处置业务,结合法律实践,观察到以下市场特征:
当前市场呈现“量价齐跌”态势。监管收紧与经济下行导致非诉业务需求萎缩,信托与资产证券化业务费率持续走低。与此同时,执业风险显著攀升,尤其在资产证券化领域,监管处罚与民事赔偿案例频发,中介责任不断强化。
在此背景下,差异化竞争成为破局的重要方向之一:一方面应积极把握金融风险处置带来的业务机遇,另一方面须持续深耕细分专业领域。我们团队依托在担保增信领域的专业积累,已成功拓展资产证券化外部增信业务,验证了专业化路径的可行性。未来,我们还将不断强化特定领域的服务深度,进一步构建差异化的竞争优势。
2、您主导了多个全国首单资产证券化项目,请问此类项目的难点是什么?您又是如何设计创新方案来应对这些挑战的?
全国首单级创新项目的核心难点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突破传统法律框架的交易结构设计,二是特殊基础资产的合规性挑战。我们的破局思路始终围绕“法律可行性”与“商业可操作性”两个维度展开。
以华金证券-惠莞高速资产支持专项计划项目为外部增信机构提供服务为例——全国首单民营高速收费收益权ABS,我们创新性协调了四家AAA担保机构实施联合增信,并采用“差补+回购”的双轨增信机制。这一设计不仅精准划分了各方责任边界,还建立了动态追偿体系,在风险控制与增信效果之间取得了良好的平衡。
在某绿色电池资产支持票据项目——即全国首单以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租用服务费收益权为基础资产的证券化项目中,突破点在于成功化解换电模式下的资产权属冲突。通过“所有权锁定+使用权流转”架构设计,同步满足基础资产稳定性与抵押登记要求。
另一案例某绿色资产支持票据项目,作为首单该类绿色ABN,核心难点在于项目行政审核未完成前的补贴债权确认。我们通过严谨的法律论证,将预期收益权予以合法确认,从而扫除了关键合规障碍。
这些案例表明,有效的创新必须深度契合监管要求与商业实际,在合规中寻找突破,在创新中控制风险。
3、时代浪潮奔涌,挑战与机遇并存。对于在非诉领域探索前行的青年律师,您有何发展建议?
青年非诉律师破局的核心,在于构建专业信任。法律服务高度依赖个人专业能力,且效果往往滞后显现,因此客户信任乃立身之本,必须通过持续、优质的服务来不断巩固。
关键行动可归纳为三点:一是把握首次服务契机,将每个咨询或项目视为能力展示窗口,全力投入建立专业认可;二是重视文书质量,杜绝格式混乱、用语不当等低级错误,让法律文书成为专业度的无声证言;三是践行长期主义,在合理范围内积极响应客户的特殊需求,这样的支持往往能够换来长远的信任与合作。
在成长路径上,与其强行弥补短板,不如专注优势领域持续深耕。例如,我本人即专注于法律分析与文书撰写,将原本的社交短板转化为深度专业竞争力。扬长避短的战略选择,更易于形成个人独特的不可替代性。
4、律师通常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处理法律文件,作为极客律师,您对提高文书处理效率有什么心得?
我认为关键在于善用工具。针对法律文档处理的常见痛点,我个人尝试开发了四类实用工具:
- 文档标准化工具:Word样式批量处理器可实现快速格式统一,智能比较系统能一键生成清洁版、修订版和比较版三件套;
- 条款精细化管理工具:通过术语自动识别与标记系统,精准定位定义条款;
- 智能检索工具:支持预览的选择性查找与替换功能,有效避免误操作;
- 文件生成系统:基于模板化框架自动生成文档,并支持条款引用的即时查看。
这些工具均为个人业余制作,虽非成熟软件,但在实际使用中已显著提升了文档处理效率,尤其在格式标准化和客户体验方面效果突出。经团队验证,这类工具能够有效释放律师的时间和精力,使其更专注于专业创造价值。
5、法律工作要求高度严谨与精确,当前GenAI能否满足这一领域的实际需求?其未来发展关键又在哪里?
目前GenAI确实具备一定的工具价值,但仍远未达到能够有效辅助核心法律工作的水平。在实际试用多个主流法律AI工具的过程中发现,其输出质量存在显著波动,准确性与可靠性尚未达到可投入实际应用的标准。
究其原因,个人认为当前模型主要依赖统计概率计算,尚未形成真正的“思考”能力。未来的突破将取决于两大演进路径:一是现有模型通过持续优化实现量变积累,二是出现颠覆性技术带来质变突破。关键在于算法能否超越概率推演机制,构建出真正意义上的逻辑推理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