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团队

天元汇聚各领域精英律师,拥有200余名合伙人,800余名律师及专业人员,凭借深厚的执业经验和项目经验,为客户提供全方位、跨区域、综合性、一站式的法律服务和最佳商业解决方案。

专业领域

天元凭借30年法律实践经验和不断创新的执业能力,业务覆盖中国律师主要执业领域和新兴领域,并在诸多领域保持中国顶尖律师水准和跨团队综合服务能力,近年来连续承办了诸多开创先河的交易和极具行业影响力的项目和案件。

洞察资讯

天元律师紧跟行业发展趋势,聚焦法律热点话题,凭借独到视角和市场洞察力,帮助客户了解法律最新变化,用专业的观察、分析与见解助力客户做出更为明智的商业选择与决策。

关于天元

作为国内具有长远历史和深厚文化的领先律所,天元始终以法律服务为根本,不断探索和创新,30年来与中国经济同向前行,在中国15个经济活跃城市设立办公室,在业内享有盛誉。

从擎天柱百亿商业秘密案看具身智能企业的知识产权保护与合规
日期:2025年10月20日

引言

擎天柱的商业秘密之争

2025年9月17日,马斯克在其TeslaAI上发布视频,认为擎天柱最大的三点优势也是其他机器人公司目前不具备的包括:

  • 一双极其复杂的灵巧手;
  • 能够探索并理解现实世界的人工智能大脑;
  • 能够实现大规模量产。

当业界还在热议特斯拉Optimus的灵巧手有多精巧时,一场发生在硅谷的商业秘密官司,却为全球人形机器人企业敲响了警钟。2025年6月,特斯拉起诉前华裔工程师Li某,指控其窃取灵巧手核心技术后,火速创立公司并发布高度类似产品。这不仅是一场法律诉讼,更是对所有参赛企业的一次生死启示:在技术爆发的黎明,知识产权保护已从法律议题,升级为企业核心的战略生存议题。

 

一、案件深解:百亿赔偿背后的商业逻辑

2025年6月,特斯拉向美国加州北区地方法院起诉,指控前员工华裔工程师Li某离职前非法下载了Optimus项目精密传感器布局、运动控制算法、电机驱动设计等灵巧手控制系统的专有技术文件,并将其存储于其个人智能手机中。Li在离职后仅6天就创立机器人公司,该公司仅用5个月时间就发布了一款Prohand的灵巧手产品,其22个自由度的设计与Optimus第二代灵巧手GEN2结构高度近似。特斯拉在诉讼中提出质疑:“特斯拉投入数十亿美元、耗时4年才在灵巧手技术取得关键突破,而被控方仅用5个月就完成同类产品研发,这显然不符合行业的技术研发规律。”

从商业秘密侵权的构成要件来看,Optimus至今仍在特斯拉工厂试产未开始量产市售,其灵巧手的技术信息具备非公知性构成技术秘密。一旦被告Li在离职前未经授权下载专有技术且存储在个人手机中的事实成立,被法院判决侵犯特斯拉商业秘密的可能性极高。

美国的商业秘密案件的赔偿允许同时计算权利人的损失即研发投入和侵权获利,且在技术贡献率方面考虑不可分割性和举证责任转移,对权利人极其有利。从以下三个层面估算该案可能的判赔:

  • 从节约的研发成本来看:特斯拉Optimus研发投入高达数十亿美金,其中灵巧手成本占比30%,侵权人直接跳过天价试错成本;
  • 从未来市场空间来看:预计3年内产能将达到100万台每年,按马斯克预估的目标价格2万美金/台来看,整机年市场空间高达200亿美金;
  • 从二级市场估值来看:国内为特斯拉供应灵巧手核心零部件执行器、丝杠的上市公司如三XX控、浙XX泰等,年内因特斯拉机器人概念带来的市值增幅都在千亿以上。

特斯拉在本案中请求陪审团审理,虽然目前特斯拉暂未明确索赔金额,但基于以前的类案,再加上常见的两倍惩罚性赔偿,估计该案有可能创下数十亿美金赔偿的世界记录。如案件证据开示中披露更多的证据,则还可能进一步涉及商业间谍罪的起诉,最高一项指控可高达10年刑期。

 

二、核心技术保护的战略选择:专利、商业秘密,还是开源?

从全球人形机器人的产业格局来看,我国具有灵巧手制造业的完整产业链,故特斯拉选择国内产业链企业作为一级供应商为其提供关节总成,一级供应商再向二级供应商采购电机、减速器、丝杠、力传感器等核心零部件。但人工智能大脑的关键技术如算力芯片、大模型等与美国相比仍有一定差距,丝杠、谐波减速器等核心产品舍弗勒、哈默纳克等传统德日大厂市场占有率更高。

作为企业决策者,面对核心技术最纠结的问题往往是:我该选择公开的专利保护,还是当做商业秘密?亦或选择开源换取生态?

从全球领先者的选择中,我们可以找到清晰的决策逻辑,当然这同样需要与自身的优势和战略方向,结合地域等因素来选择:

领先者(特斯拉)的选择:商业秘密为主

  • 保护对象:电机驱动设计方案、传感器布局、运动控制算法、训练及推理模型、核心工艺等。
  • 商业逻辑:灵巧手及大脑整体解决技术遥遥领先,商业秘密保护成本低且有助于保持领先优势,通过专利公开反而容易被追赶者抄袭。

 

追赶者(N公司、智X、傅XX)的选择:构建开源社区

  • 商业逻辑:软件代码、大模型、结构图纸开源,快速吸引产业链开发者,构建产业生态提高市场话语权。
  • 风险:需注意开源后带来的硬件专利侵权、开源代码使用等风险。

 

传统零部件厂商:专利布局核心结构和硬件

  • 商业逻辑:空心杯电机、谐波减速器、六维力传感器、丝杆、腱绳等结构为主的硬件。
  • 商业逻辑:结构创新为主的产品一旦上市容易被反向工程破解,选择专利容易抓侵权取证,选择专利保护相对容易维持领先优势。

基于以上各大人形机器人厂商的知识产权保护来看,结合诉讼维权等知识产权保护的需要分析,各核心技术点推荐采取的知识产权保护形式如下(技术点选择何种或组合仍需具体分析评估):

 

三、实战指南:研发与员工管理的IP要点建议

对于身处行业爆发前夜的企业而言,避免成为下一个商业秘密案件的被告,须在知识产权管理上建立坚实的护城河。

研发环节的IP风险管理前置

  • 立项时的FTO前置和重点专利跟踪:新产品立项研发时应关注产业重点竞争对手在中国、美国专利的核心专利。有条件的企业可聘请专业诉讼律师团队开展FTO分析,针对FTO发现的风险专利提前布局无效策略,审中的专利及时提交公众意见。
  • 第三方采购合规要求:采购第三方提供的零部件时,应要求提供知识产权合规声明和FTO报告。如第三方技术高管、研发骨干来源于业内头部大厂且公司成立时间较短的,还应关注其可能带来的商业秘密风险,避免被卷入美国商业秘密长臂管辖的高额赔偿纠纷。
  • 技术秘密与专利保护的选择:核心技术点选择专利还是技术秘密来保护是很多企业的常见困惑。专利首先要考虑是否能在市场上捕捉到基本的侵权证据,避免公开后竞争对手抄袭但维权难的困境。而商业秘密由于国内民事案件的维权难、力度若,则首要考虑是否容易被反向、是否符合非公知要求等问题,避免被窃取后不成立商业秘密的常见障碍。
  • 开源的合规管理:建立开源审核流程,无论是硬件还是软件,开源前都应确保遵循开源协议许可,或不会被作为专利侵权的直接证据。

 

员工管理的商业秘密重点

  • 入职前的意识强化:员工的入职培训应重点强调不可带入前单位的技术资料,避免研发时无意识使用前单位技术秘密的侵权风险,和使用相同专利技术方案带来的专利侵权风险。
  • 保密协议的修改重点:从国内的司法实务来看,员工离职前带走技术资料是否构成商业秘密侵权行为,需要在保密协议中明确约定相关行为构成侵权,这是许多企业保密协议中容易忽略的重点。
  • 竞业限制的基本证据:根据最高院发布的劳动司法解释二和典型案例,如不能证明员工在单位工作期间接触过哪些类型的商业秘密,则竞业限制纠纷中可能被判决败诉,这对企业商业秘密的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证据留痕要求。
  • 离职审计的要点:离职审计过程中,由于信息安全软件的功能、存储空间等原因导致无法发现员工通过微信、企微、飞书、钉钉、网盘等带走文件资料,或者由于存储成本问题导致日志被覆盖的问题在实务中也是非常常见的现象。这对法务和IP从业者的信息安全专业知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四、风险预警:商业秘密案件的三重毁灭打击

与专利案件不同,商业秘密案件对企业与个人的打击是立体且毁灭性的。从笔者参与过的国内芯片、新能源等高科技领域的重大商业秘密案件来看,创业者往往忽视了商业秘密所带来的三重巨大风险:

  1. 涉及人身自由:可能引发刑事案件,直接威胁企业核心技术人员的人身自由;
  2. 冲击商业信誉:法律上的主观故意认定,对企业未来赴港IPO,进军欧美发展都存在诚信方面的重大负面影响;
  3. 个人天价赔偿:创始人和高管个人可能承担高额的惩罚性赔偿。

对于每一位人形机器人产业的参与者而言,知识产权的竞争早已不再是技术的辅助,而是商业竞争的主战场。特斯拉的诉讼不仅是在维护自己的知识产权,更是在为整个行业划定规则和边界。企业的战略选择,决定了它能走多快;而知识产权的护城河,将决定它能走多远。在产业爆发的前夜,唯有将知识产权提升至企业战略高度,才能在即将到来的浪潮中行稳致远。

 

相关领域